国内大型材料生产定制厂家
太阳成集团tyc234cc智能就是这么霸气
1.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。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;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,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,其中被研究的工具都是受力物体。2.力发生的条件: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。
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(可以不接触)。3.力学必记的三句话: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(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)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(动←→静、 快←→慢、 偏向改变) 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。
(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)4.力的三要素:巨细、偏向、作用点。(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)5.力(F):国际单元是牛(顿) ,符号是 N; 2 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约莫是 1N。
6.力的表现法有 2 种: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现力,线段的长度表现力的巨细,箭头表现力的偏向,起点(或终点)表现力的作用点(同光线一样,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)7. 口诀为:一定点二画线、三定比例四截线、五在末了标尖尖、六是力的巨细写尖边。注:①力的示意图较量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历程。可以这样记: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,只是表现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,没有图示详细;②在同一个图中,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。(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,而且一般取中心。
)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,也没有一个格的,也就是说最少 2 个格,且是格的整数倍。8. 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。
发生条件或依据:①物体间是否直接;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。9.弹力的巨细: F=k x 其中 F:弹力; k:劲度系数,和物体自己有关; x:形变量,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。即弹力的巨细与物体自己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巨细有关。形变量越大,弹力越大,弹簧测力计 就是凭据这个 原理 制成的 :在一定规模内,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。
10.弹力的偏向:与受力物体形变偏向相反;常见的弹力有压力、拉力和支持力。11.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,可测重力和拉力。其使用方法为:①看(量程)②认(分度值和单元)③调(调零,然后拉几下挂钩,制止弹簧被外壳卡住)④测(拉力偏向与弹簧轴线偏向一致)⑤读(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) ⑥记(+单元)这种科学方法称做“转换法”。
使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:温度计、弹簧测力计、压强计等。注: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凌驾它的量程。
否则会损坏测力计。12. 重力(G):由于地球吸引而发生的力。地球四周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。
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。重力的巨细 G=m g 其中 g=9.8N/kg 它表现 质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.8N。重力的偏向:竖直向下(垂直于水平面) , [ 而非垂直向下(垂直于受力面) ] 其应用是重垂线、水平仪划分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。重力的作用点→重心: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。
质地匀称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,在它的几何中心上。如匀称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,球的重心在球心。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13. 如果失去重力将会泛起的现象: (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)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;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发生压强。14. 摩擦力 (f) :(1)、界说: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,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,就会在接触面上发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。
(2)、分类:摩擦力分为静摩擦与动摩擦,其中动摩擦又分为滑动摩擦与转动摩擦。(3)f 滑= μN。
其中f滑: 滑动摩擦力; μ :摩擦系数,与物体自己的粗拙水平有关; N:压力(固体在水平面上,压力 =重力)(4)转动摩擦力的巨细 也与物体的粗拙水平和所受压力的巨细有关;静摩擦力的巨细即是同一直线上的外力的巨细。注:摩擦力偏向的判断:⑴确定研究物体⑵找参照物(施力物体)⑶假设 f 不存在,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⑷ f 与假定的运动情况相反。
15. 摩擦力的应用: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:增大压力、接触面变粗拙、变转动为滑动。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:减小压力、使接触面变平滑、变滑动为转动(转动轴承) 、使接触面相互离开(加润滑油、气垫、磁悬浮)。16. 如果一个力发生的效果跟两个力配合作用发生的效果相同,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协力。或者说,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,发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取代,那么,能够取代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,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协力。
求两个力的协力叫做力的合成。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。
17. 协力的巨细与分力之间的夹角有关。夹角越大,协力越小;夹角越小,协力越大。故力的偏向相反( 180°)时协力最小,为两个分力之差,协力的偏向和较大的力的偏向相同;力的偏向相同( 0°)时协力最大,为两个分力之和,协力的偏向和任何一个力的偏向相同。18. 牛顿第一定律: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,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。
(1)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 实验 的基础上,通过进一步 推理而归纳综合 出来的(2) 因为不受力不存在,所以在实际中即为 F 合=0,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。(3) 牛一说明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,而非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。
19. 惯性: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稳定的性质叫惯性。注:(1)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。
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;(2)惯性巨细只与物体的 m有关,与物体 是否受力、受力巨细、是否运动、运动速度 等无关。(3) 惯性不是力,所以不能说惯性力,受到惯性作用,在惯性的作用下。应该说 由于惯性或者 具有惯性20. 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:(1)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;( 2)在外力的作用下哪一部门改变了运动状态;(3)物体的另一部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;( 4)最后泛起什么现象。
21. 平衡状态: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。22. 二力平衡: 物体在受到 两个力 的作用时,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二力平衡。二力平衡是最简朴的平衡。
22.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:一对相互作用力:异体、 共线、 等大、反向;一对平衡力:共体、共线、等大、反向关键是受力物体是不是同一个物体23. 压力:垂直作用在物体外貌的力叫压力。压力的巨细:固体放在水平面上, F 压=G压力的偏向:垂直于接触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压力的作用点:在被压物体的外貌上(画力的示意图时要注意)下图为重为 G的物体在接触面上静止不动时所指出的种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巨细。25.压强(P):物体单元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。表现的是 压力的作用效果。
单元是帕斯卡(Pa),另有百帕(h Pa)、千帕(K Pa)、兆帕(M Pa)。界说式: P= F 压/S 受(P:压强(Pa)F压:压力 (N); S 受:受力面积 (m2) 1 Pa=1 N/ m2这种由界说引出来的公式叫比值界说法;以前另有速度、密度都是这样引出来的。注: S 指受力面积≠外貌积≠接触面积26. 帕斯卡是个很小的单元,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.5Pa.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:1.5× 104Pa。
一颗西瓜籽平放在手上,约莫为 20Pa;物理意义是 1 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 20N。27.增大压强的方法:① F 压→, S 受↓可↑ P②S 受→, F 压↑可↑ P③同时↑ F 压、↑ S 受 可↑ P。
同理,反过来可以减小压强。28.液体压强的发生原因:液体具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。
29.液体压强: p (Pa) P= ρ 液 g h (ρ 液:液体的密度 (kg/m 3) ; h :深度 (m) 【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】 );从公式中看出: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,而与液体的质量、体积、重力、容器的底面积、容器形状均无关。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实说明这一点。30. 液体压强的纪律: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,液体内部向各个偏向都有压强;⑵在同一深度,液体向各个偏向的压强都相等;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;⑷ 差别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。
31. 盘算压力和压强的一般方法:①固体:先算压力,再由 P= F 压/S 受盘算压强( 固体放在水平面上,F压=G)②液体:先由 P=ρ 液 g h 盘算压强,再由 F 压=P× S 受盘算压力。32. 特殊情况: ①P=ρ固 g h 也适用于固体,但要求固体放在水平面上,而且上下一样粗。②F压=G也适用于液体,但要求液体放在水平面上,而且上下一样粗。
33. 液体压力和压强的特点35. 连通器的界说:上端开口,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原理: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,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;如锅炉水位计。36.帕斯卡原理: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,能够巨细稳定地被液体想各个偏向通报。如汽车液压千斤顶、汽车液压刹车系统、铲车都是液压技术的应用。(适用于静止的液体和温度、体积不发生变化的静止气体) 液压技术能在无噪音的情况下把力放大, 其放大的倍数由活塞面积的倍数决议。
公式为 F1/S 1=F2/S 2,即 F2= S2/S 1 × F 137.固体 (能巨细稳定地) 通报压力,液体 (能巨细稳定地) 通报压强,所以盘算时固体先盘算压力,液体先盘算压强38. 大气压强: 大气对浸在它内里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,简称大气压, 一般有 p0 表现。说明: “大气压”与“气压”是有区此外,大气压指直接和空气相连的气体压强,也就是空气压强,而气压指一部门的气体压强;如高压锅内的气压——指部门气体压强。高压锅外称大气压。
发生原因:因为 空气受重力而且具有流动性。39. 两个重要的实验:① 马德堡半球实验: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② 托里拆利实验:不光证明的大气压强的存在,还准确的测出了大气压值: 760mm汞柱高,即 P0=ρ 液 g h =1.01 × 10 5Pa(1 尺度大气压下≈ 1.0x10 5Pa)40. 大气压的特点: 空气内部向各个偏向都有压强, 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偏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。
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,且大气压的值与所在、天气、季节的变化有关。一般来说,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,冬天比夏天高。41.把具有 流动性 的液体和气体统称流体。
42. 伯努利原理:流体在 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,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。飞机升力发生的原因 :空气对飞机机翼上下外貌发生的压力差。
飞机升力发生的历程 :机翼形状上下外貌差池称 ( 上凸 ) ,使上方空气流速大,压强小,下方空气流速小,压强大,因此在机翼上下外貌形成了压强差,从而形成压力差,这样就形成了升力。43. 一切浸入液体(气体)的物体都受到液体(气体)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。偏向 :竖直向上; 施力物体: 液(气)体44.浮力发生的原因(实质) :液(气)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, 向上、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。
45.浮力发生的基础原因:液体(气体)具有重力46. 阿基米德原理: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, 浮力的巨细即是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。即 F浮 = G排=ρ 液 V 排 g,从公式中可以看出: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 密度 和物体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,而与物体的 质量、体积、重力、形状 、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。48. 浮力的生活应用:① 汽船:使用制成空心来 增大排开水的体积来增大浮力 实现漂浮的;② 潜水艇:使用水舱充、放水来 改变自身重力 实现上浮和下沉的;③ 热气球、汽艇:使用 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,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的体积,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巨细,来实现升降的。
49. 盘算浮力方法 :①(二次)称重法: F 浮= G 物-F 拉(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)。②压力差法: F 浮= F 向上- F 向下(使用压力图浮力)③F 浮=G 排 或 F 浮=ρ 液 V 排 g(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, 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)④平衡法, F 浮=G物 ( 漂浮或者悬浮时求浮力; )50.浮力盘算方法总结:第 1、 2 种方法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,所以一般盘算浮力只有第 3、4 种方法,而第 3、 4 种方法的适用规模差别,第 3 种方法只适用于漂浮和悬浮,第 4 种方法任何时候都适用。一般盘算历程如下: (1)由ρ 液与ρ 物的关系判断物体所在的状态,如果漂浮或者悬浮的话首选第 3 个公式,第 3 个公式解答不出来再选择第 4 个公式。
(2)如果有“浸没”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 V 排=V 物51. 功(W):功即是力跟物体在力的偏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。公式: W=F· S 单元:1J=1N · m即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为:①作用在物体上的 力 ②物体在 力的偏向 上移动的距离;如果有一项为0,(乘积都为0)做功都为0。52.三种情况不做功: 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,物体没动(无 S);②使用惯性运动的不做功 (无 F)③力的偏向和物体运动偏向垂直的不做功。
(无 S)53.功率(P):单元时间内完成的功。是表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。( 界说式 )P=W/t 推导式P=F ·V。
单元:瓦(特) ,符号 W 另有千瓦( KW)和兆瓦 (MW) 1 MW=103 KW=106W 1 马力 =735W功率巨细的比力和速度巨细的比力类似。54. 能量:一个物体能够做功,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既有能量。
单元和功的单元一样,都是 J。明白:①能量表现物体做功本事巨细的物理量;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几多来权衡;②一个物体“能够做功”并不是一定“要做功” ,不是“正在做功”或“已经做功。如: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,但它没有做功。
也纷歧定要做功。56. 机械能: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。
明白: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;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;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。57.动能和势能的转化:动能58.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:先分析 决议动能巨细的因素,决议重力势能(或弹性势能)巨细的因素 ,然后看动能和重力势能(或弹性势能)如何变化,其中减小的一种形式的能肯定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(一个物体的动能的淘汰往往陪同这它的势能的增加)59.杠杆 : 在力的作用下绕着牢固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。60. 五要素——组成杠杆示意图。
①支点:杠杆绕着转动的点。用字母 O 表现。②动力:使杠杆转动的力。
用字母 F 1 表现。③阻力:阻碍杠杆转动的力。
用字母 F 2 表现。④动力臂: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。用字母 L1 表现。
⑤阻力臂: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。用字母 L2 表现。注:①动力和阻力都是相对而言的,岂论是动力还是阻力,杠杆都是受力物体,故分析时,如不能确定动力和阻力时可随意确定 1 个,这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;②力臂是 支点 到力的 作用线 的距离(力的作用线就是图中力的偏向)③动力和阻力关于支点“ O”的旋转偏向是相反的(或简记为:同侧异向,异侧同向)61.杠杆平衡: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。
(倾斜静止时也叫处于平衡状态 )62. 杠杆平衡条件: F1L1= F 2L2 或者 F 1/F 2= L 2/ L 163. 杠杆的分类:①省力杠杆: L1> L 2→F1< F 2 省力费距离②L1< L 2 →F1> F 2 艰苦省距离 ③L1= L 2→F1= F 2不省(费)力不省(费)距离。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。
注:⑴判断杠杆是省力还是艰苦,或者做杠杆平衡类问题时,都要通过杠杆的力臂来判断。为了掌握力臂的关系,最好 先画出杠杆示意图 ,在图中把支点、动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现出来,便于判断。
⑵力臂画法口诀: 一找点 (支点) 二画线(力的作用线, 就是图中力的偏向) 三作垂线段 (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) ;垂线段的长度即是力臂。⑶最小动力的求法:① 先求最大动力臂: a:动力作用点确定了,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;b 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时,应看杠杆哪一点离支点最远,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大动力臂。② 再画最小动力:过动力作用点作最大动力臂的垂线,凭据实际情况确定动力的偏向。
64. 滑轮1、定滑轮:①界说:中间的轴牢固不动的滑轮。②实质: 等臂杠杆③特点: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可是能改变更力的偏向。2、动滑轮:①界说:和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。
(可上下移动,也可左右移动)②实质:动滑轮的实质是: 动力臂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杆。③特点: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,但不能改变更力的偏向。3、滑轮组①界说:定滑轮、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。
②特点: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更力的偏向。65.组装滑轮组方法:首先凭据公式 S=n h 或 n=(G 物+G 动) / F 求出绳子的股数。然后凭据(绳子牢固端) “奇动偶定”的原则。
联合题目的详细要求组装滑轮。66. 功的原理:1、内容:使用机械时,人们所做的功,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;即: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。
2、说明:(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?)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,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。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: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,要省距离必须艰苦,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。
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, 但人类仍然使用, 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 (滑轮组、 斜面)或者可以省距离(钓鱼竿) 、也可以改变力的偏向(动滑轮) ,给人类事情带来许多利便。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(忽略摩擦和机械自己的重力)理想机械:使用机械时,人们所做的功( F S) =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( G h)68.机械效率( η):⑴有用功( W 有):人们需要做的功,也就是为了到达目的人们 需要且必须做的功。⑵分外功( W额):人们为了到达目的 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 的功(主要是克服机械自己的重力和摩擦力而做的功) ⑶总功(W总): W有与 W额的和。
⑷η= W 有/ W 总× 100%<169. 竖直偏向: F=1/n G 总=1/n (G 物+G 动) S=n hη= W 有/ W 总× 100%=G物 h/FS ×100%=G物/n F × 100% <170. 水平偏向 F=1/n f S 绳=n S 物η= W 有/ W 总× 100%= f S 物/F S 绳× 100%= f/n F ×100%<1⑴解滑轮组问题的步骤为:①先找出绳子段数 n②再凭据偏向选择合适的公式③凭据一、一对应关系代入数据即可⑵ W有指我们的目的者,我们要想到达这个目的所必须克服的功;⑶ W 总指能量的提供者, 滑轮组要想运动起来的能量是 一定是有绳子的自由端的拉力提供的。71. η=W有/ W 总× 100%= W有/ W 有+ W 额 × 100%=G物 h/ G 物 h+G动 h = G 物/ G 物+G 动(由此可知动滑轮越轻, η越大)= G 物+(G动-G 动) /G 物+G 动=1-G 动/G 物+G动(由此可知物重越重, η越大)η= W 有/ W 有+ W 额×100% (由此可知, f 越小, W额越小, η越大)即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具有可变性 , 反之可以减小机械效率 (在选择题中别忘记控制变量 )。
72. 机械效率永远小于 1(理想机械可以即是 1);机械效率和功率无关。
本文来源:太阳成集团tyc234cc-www.jushiyiliao.com